Sariputta | Suttapitaka | 羅沙伽長老本生經 Sariputta

羅沙伽長老本生經

Losakajātaka (Ja 41)

(菩薩═戒師)
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,對長老羅沙伽帝沙所作之談話。羅沙伽帝
沙為誰?彼為拘薩羅國漁夫之子,為己家族之破滅者。彼於為比丘後,已成無一物
之人。據傳,彼於拘薩羅國一千人家族所住之漁村,新生於某漁夫之妻胎,為其最
後離去之出生場所。當彼新生之日,一千人家族之人,持網往川池捕魚,及一尾小魚
亦不可得!自彼時以來,漁夫等日見衰敗。當彼於胎中期間,此村七度被火,七度
受王刑罰,當然結果悲慘!彼等思惟︰「我等以前從未如此,我等不久,恐將滅亡!
此於我等之中必有不幸者在!今將分為二組!」於是各五百人為一家族。於是雙親所
在一方衰敗,而他之一方繁榮。彼等將衰敗之一方再分為二,更又再分,終於將彼
母分離成一家族。彼等知此為彼等之中之不幸狀態者,由家族中分離,將彼母放逐。
於是彼母自立生計,機熟臨月,於某處生產。世間得最後存在 1 者不滅!何以故?

235 此恰如瓶中之燈,於彼心中燃起阿羅漢之命運故。彼女看顧其子,至能各處巡迥行
路之時,與一缽於其手云:「汝入人家乞食為生!」彼女將子逐出,自己逃往他處而
去!爾後其子完全孤獨,探索施食,寢於各處,不行沐浴,不稍惜身,完全如一塵
垢之餓鬼,辛苦保命!
彼七歲之時,於某家門前洗缽處,如鳥之啄食,拾撿飯粒為食。爾時法將舍利
弗於舍衛城中巡迴托缽,見此子甚為憐憫,彼思:「此為何村之兒?」對彼柔聲曰:
「汝來!」彼來向長老作禮而立。於是長老問曰:「汝為何村之兒、雙親在於何處?」
彼答:「尊師!予為孤兒!予之雙親謂對予倍感辛勞,疲弊已極,捨予而去!」長老:
「汝不欲出家耶?」童子:「尊者!予極願出家!然如予之貧賤而無體面者,誰能使予
出家?」長老:「予將使汝出家!」童子:「實甚感謝!請尊者帶我出家!」長老與彼
嚼食(硬食)與噉食(軟食),伴往寺院,親手為彼洗浴,使之出家,達充分之年齡
時,使受具足戒。
第五章 利愛品 三○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六 三○六
彼至老年後,稱之為羅沙伽帝沙長老。彼實不幸 2 但少欲知足!彼與他人受諸
多布施者不成比較,彼不求滿腹,只求保命已足。彼之缽只能容一柄杓之粥,即已
溢出邊緣!故此,諸人知其缽已滿,用他物盛粥與之。諸人或有云者:「向彼施粥之
時,施主之容器中亦將無粥!」施與嚼食,亦復如是。彼於其後,增加知見,得最高
果之阿羅漢,彼仍少欲知足。
年壽盡時,入涅槃日近,此人生當然之結果。法將舍利弗暝想,知彼將入涅槃,
彼思惟:「羅沙伽帝沙長老今日將入涅槃,予應與彼所望之食物!」於是攜彼入舍衛

236 城托缽。長老為彼向多人伸手而不使人敬禮,於是長老向彼云:「友!汝往坐堂中!」
使往彼處後,長老將集得之物交付他人云:「將此與羅沙伽!」但持物之人忘卻羅沙
伽長老之事,彼等竟自分食。其後長老入寺時,羅沙伽長老進前作禮,長老回顧而
立,問曰:「友!汝已進食耶?」彼答:「尊師!予最後再食!」長老頗為焦急,見食
時 3 已過;於是長老云:「友!汝請坐於此處!」彼使羅沙伽長老坐於座堂,急往王
宮入拘薩羅王之宮殿,王取長老之缽云:「食時已過!」命取四甘食 4 充滿缽中。長
老得食歸來告曰:「友羅沙伽帝沙!請食此四甘食!」長老持於手中而立。然帝沙長
老表示敬意,恥而不食!於是長老向彼云:「友帝沙!若予將缽離手,其中之物,即
將化為烏有!予須持缽而立,汝請坐而食之。」尊者羅沙伽帝沙長老,在 5 最上主法
將持缽在手而立之間,食四甘食。長老依聖神通之力,不使彼之食物成空,故此,
羅沙伽帝沙長老得如願而食滿腹。而後實於其日,即入無餘涅槃。等正覺者立於近
前,厚葬於彼,集骨為作墳墓!
爾時比丘等集於法堂云:「諸位法友!羅沙伽帝長老實為不幸 6,然少欲知足!
何以如是不幸與少欲而得至聖位?」彼等相互交談而坐。
佛入法堂問曰:「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話,集於此處?」彼等答:「尊師!如是
如是!」佛言:「汝等比丘!此比丘自行少欲,自得聖法!彼於前生亦拒他人之施,
少欲知足,具世之無常、苦之無限知見,依其適應境遇之結果至得聖法之位!」於是
佛為說過去之事。
主分 昔日,迦葉(飲光)佛在世時,一比丘賴某長者度村里生活。彼為 7 比
丘應為之事,德行具足,行適應知見之作業,彼與得阿羅漢果之某長老為同僚而住
於一處。然於長者之村,此比丘之不運開始降臨!今說明事之經過始末如下:先是
第五章 利愛品 三○七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六 三○八

237 長者對長老之態度甚為滿足,取缽使入其家,恭敬供養,聞簡短之法語後向長老云:
「尊師!請住於予等附近之寺!予於夕時歸來後前往訪問!」長老往寺向住於其處之
長老敬禮,得其允許,坐於一方。彼亦對長老歡迎而問曰:「法友!汝得施食否?」
長老:「唯然!予已得之。」寺之長老:「於何處得之?」長老:「於汝之臨近之村長者
之家。」於是長老整頓自己求得之庵室,收拾衣缽,坐住於禪定樂及果樂。
長者於夕時運來香、花、燈火及油,前往寺院,向先住者長老敬禮問曰:「尊師!
新至長老在否?來此處耶?」彼答:「曾來予處。」長者:「今在何處?」彼答:「如是
如是之庵室。」於是長者至長老處敬禮坐於一方,聽聞法話。氣候漸涼,長者向墳墓
及菩提樹供物,點燃燈火,招待二人後離去。
先住者之長老自思:「欲彼長者為分離,若彼比丘住居此寺,予將受如何待遇?」
彼心甚不快,彼思:「予須講求使彼不能住居於此寺之方法!」是故長者招待之日雖
然到來,彼亦決不通知長老。
得阿羅漢果之長老,知彼比丘之心,長老自思惟:「彼比丘不知予並未對其家族
或一族構成障礙。」於是彼往己之庵室仍住於禪定樂與果樂。
翌日,先住者長老以曲指 8 敲鑼,用指爪擊戶後,往長者之家。長者取彼之缽,
準備置席使坐,問曰:「尊者!新來之長老住往何處耶?」彼云:「予不知汝之信友之

238 狀!予敲鑼擊戶不能使彼清醒!昨日於貴宅接受招待美食,未能消化,今將熟睡,
汝請安心!彼對彼之狀態甚為滿足!」一方得阿羅漢果之長老思惟行乞時至,整頓身
邊取缽騰空飛向某方而去!
長者使長老飲酥、蜜、砂糖所作之乳粥後,以香粉磨缽,更滿盛乳粥於缽中向
長老云:「彼長老旅途疲勞,請持此與彼!」彼未拒絕,持此而行,歸途中自思惟:
「若彼比丘飲此乳粥,則捉其首而放逐,彼亦不走!若予將此乳粥與人,則將為人發
覺!若投入水中,則酥油浮於水面!若投諸地上,則烏鴉群集,為人所知!然究應
棄往何處耶?」爾時,彼發現火燃之處。彼取除燃屑,捨棄乳粥於火中燃燒,然後以
燃屑蔽附其上而歸寺。歸來不見彼比丘而自思惟:「彼得阿羅漢果之比丘,確知予之
思考而他去!予為胃腸而行惡事矣!」彼立即起大悲哀,此後不久死為幽炙,生入地
獄!
彼於數百千年之間,於地獄中受苦。因業果之餘薰,續於五百世之間生為夜叉,
第五章 利愛品 三○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六 三一○
一日亦不得滿腹之食物!每日只能食糞便以充饑。次五百世生而為犬,此時亦每日
只得見而呃逆嘔吐之食物以果腹,此外完全不得飽餐之食物!幸得脫離犬性,生於
迦尸國某村之貧家。自彼出生以來,彼之家族更為貧乏,自彼剪臍降生以來,彼連

239 水粥亦不可得!彼之名為「知友者」,雙親不堪生活之痛苦 9,向彼云:「汝去!此一
不幸者!」將打彼而逐出。
彼為無賴之身,來至波羅奈市。當時菩薩於該市為有名阿闍梨,教授五百婆羅
門青年之婆羅門技術。爾時住民與貧者費用,使學技術。知友者亦親近菩薩,學高
尚之技術,彼粗暴而不從順,動輒動武傷人!菩薩雖教誡,彼亦不聽教諭。菩薩之
收入,因彼之故,亦感不足!最終彼與一青年喧嘩鬥毆,由彼處逃亡而去。彼來某
邊鄙之村,受僱而為生。彼於此處與一不幸之女同居,與彼女生有二子。村人等云:
「請教我等為善戒惡之道!」與彼薪給,使彼住於村入口處之小屋。然此邊鄙之村民
等,自知友者來此之後,受王七度之懲罰。彼等之家,七度被燒。池水七度乾涸。
彼等思惟:「此知友者未來之前,予等未起此事,彼來之後,我等開始衰微!」於是
將打彼而放逐。
彼伴妻子他去,入某惡魔所住之森林,於此場所,惡魔殺其妻子而食其肉。彼
由其處逃出,到處流浪彷徨,來至甘比拉港村,正值有船揚帆出海之日,故此彼又
受僱為船夫而登船。船於海上行一週間,第七日船在海中遇難,船於岩上停止不行。
彼等追究災難之責任者,投票表決,而知友者七度皆中。諸人與彼竹筏,執手使乘,
放入海中;彼離船後,船即開始行動!

240 知友者臥於竹筏之上,漂流海上。因其在迦葉佛世時守戒結果,於海上之水晶
宮遇四天女,彼親近彼女等,度七日間之幸福生活。水晶宮之精靈等七日間為幸福
之生活,而次之七日間則為不幸!彼等去時云:「汝於我等歸來之前留於此處!」知
友者於彼女等去後,立即乘竹筏更往前進,到達八天女所居之銀之宮殿。彼由彼處
更又前進至十六天女之寶玉宮殿及三十二天女之金宮殿。彼不從彼女等之忠告,更
進而發現某島夜叉之街市。彼處一夜叉女如羊形行走,知友者不知其為夜叉之女,
思欲食山羊之肉,往捉彼女之足,彼女用魔力將彼牽起而投擲,彼依彼女投擲之力,
沿海騰空而行,到達波羅奈都後濠之刺藪上滾落於地上。
爾時有盜賊殺王之於濠後巡迴食草之山羊,故此,山羊牧飼者等思欲捕此盜賊
第五章 利愛品 三一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六 三一二
隱於一方之側而立。
知友者起立,見草藪中山羊,彼思惟:「予於海島捉山羊之足,而為彼女投落於
此處,今若再捉其一隻之足,則彼女將更投擲予近於海上天女之宮殿!」彼抱此昏庸
之幻想,往捉山羊之足。山羊被捉,大聲喚叫!山羊牧飼者由各處奔來捕彼云︰「此
盜賊於常久時間食王室之山羊!」於是打彼而縛之,帶往王之近所。
恰於此時,菩薩率五百婆羅門弟子離街出發沐浴途中,見知友者,知彼為誰,
向諸人問曰:「諸位!此我弟子,何故捕彼?」山羊牧飼者答曰:「尊師!此盜羊人捉

241 山羊之足,是故將彼捕縛!己菩薩曰:「如是甚善,予將罰彼為使役,將彼與我,彼
將隨我等而生活。」彼等云:「尊師之言甚善!」於是將彼放釋而去。
於是菩薩向彼問曰:「知友者!汝於此長久期間,在於何處?」彼向菩薩說明自
己所為之一切行為。
菩薩云︰「不從為汝計益人之忠告,受如是之痛苦!」於是唱次偈:
人為自己想 不從正教誡
誤捉山羊足 險遭悲慘境
其從業師與知友者各依其業報往生於應生之所。
結分 佛言:「汝等比丘!彼自己少欲知足,體得聖法之阿羅漢果。」佛述此法
語後,連結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之知友者是羅沙伽帝沙長老,有名之戒師實即。」
是我。」
註 1 最後之存在,指入涅槃前之狀態。此一句可知為註釋者插入之句。
2 原典有 Nippanna(無智)之一字,如是意義不通。今從英譯及德譯,應譯為 Nippunna
之意。又其次有代替 Nippunna 之 apunna 。註 6 參照。
3 比丘過正午而為食事謂之非時食,計為非法之一種。
4 四甘食從奇爾達茲氏解為蘇油、蜜、糖蜜、胡麻油。此限於過午許可得食之物。
5 原語為 aggissara﹐於字典及文法書均不見有此字可譯為 agra+issara。agga=agara?
(家、供給)。
6 註二參照。
7 原語為 pakattatta﹐東方聖書第十七卷三百四十頁參照。
第五章 利愛品 三一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六 三一四
8 原語為 Kapittha﹐按黎斯、戴維茲氏巴利語辭典譯為輕指弛曲時手之姿勢,德譯為曲指,
梵語字典則譯為手與指之特別姿勢,為拳骨之事。
9 英譯與德譯均註 jatadukkha 為 chataka-dukkha 之誤,而譯為「飢之苦痛」。

Kritik dan saran,hubungi : cs@sariputt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