驗德本生經
Sīlavīmaṃsakajātaka (Ja 86)
(菩薩═司祭)
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,對一行道德試驗之婆羅門所作之談話。據
傳,彼仕拘薩羅王,受三歸,確保五戒,通三吠陀之極意,王云:「彼乃有德者。」
對彼表特別之敬意。彼思惟:「此王對予較對他諸婆羅門付之敬意,更為多分尊敬。
第九章 飲酒品 一三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七 一三四
究竟國王對予所生之族姓、地位、學藝、成就之殊勝而付以敬意耶?抑或因予有德
而付以敬意耶?予將為試驗以觀之。」某日,彼侍候王後,於歸家途中,由一看庫官
之室,擅自取一伽瓦巴那(金貨)持去;看庫官為對彼婆羅門表示敬意,未發一言,
而自坐著。翌日,彼又奪兩伽瓦巴那而去,看庫官與前日相同,與以默忍。第三日,
彼捆取一握之伽瓦把那(金幣),於是看庫官向彼云:「貴君三度奪大王之寶。」彼三
度高聲喊叫:「速捕盜大王之寶賊!」不久,諸人由各處出,向彼云:「汝至今日止,
長久期間為有德者之狀!」於是二三度對彼毆打,縛彼引渡至國王之前。王悔恨悲痛
云:「婆羅門!汝何故為不德之行耶?」於是命令處刑。婆羅門:「大王!予非盜
賊!」王:「然則何故由看庫官之室奪取伽瓦巴那金幣耶!」婆羅門:「大王!予受大
王尊敬為予之出生或其他而對予多分表示敬意耶?抑或為予之德行耶?予為試驗而
為此也。然今予確已承知予之受大王敬意乃為予之德行,而非為予之出生及其他。
請王依刑法處罰,依此理由,使予斷定此世以德行為最勝與最優!予為與此德行相
370 應,若居家隨思耽欲,則不能完成,予今日往祇園於佛所出家。請王許可!」彼得王
之允許,向祈園而去。爾時彼之親族及朋友知人等集合攔阻,皆不果而還。
彼往佛所請求出家,出家得受五戒,不廢修行,益修觀行,達阿羅漢果。彼往
佛之所云:「尊師!予出家已達其極!」彼向佛說明得果之事。彼之說明此得果之
事,已為比丘眾所遍知。
某日,比丘等集於法堂,比丘等云:「諸位法友!某隨仕國王之婆羅門,試自己
之德行,得王之許可而出家,今已達阿羅漢果。」彼等稱讚彼之德行。佛來其處,問
曰:「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?」彼等曰:「如是如是之語。」佛言:「汝等
比丘!試己之德而出家,使己得救者,非只此婆羅門,前生之賢人等,試自己之德
而出家,亦使自己得救。」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。
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城梵與王治國時,菩薩為王之司祭,彼對施物等並不煩心,
彼只專念己之德行,堅守五戒。王對彼較其他婆羅門更為多分尊敬等等,一切皆與
前文所述者相同。役吏縛菩薩引渡至國王之所,行至中途時,見弄蛇者當街弄蛇,
彼等捉蛇之尾,捕蛇之頭,圍繞於己之首上。菩薩見此問曰:「汝等捉蛇之尾,捕蛇
之頭,圍捲汝首,蛇咬汝等,將失性命。」弄蛇者云:「婆羅門!蛇有道德,品行端
正,非如無道德者;而汝自身,無道德與品行,盜王之寶而為賊,被捕縛而引渡。」
第九章 飲酒品 一三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七 一三六
於是彼思惟:「蛇尚不咬不加害於人,得有德者之名。而況於人乎?此世界再無較道
371 德為最高尚者。」
爾後,彼被伴引至王前,王:「汝等牽此者來為何?」臣:「大王!此為盜王寶之
賊。」王:「如此,依王法與以處罰。」波羅門:「大王!予非盜賊。」王:「汝何故盜
取伽瓦巴那金幣!」婆羅門如前之言所述,一切申訴明白後,向王云:「予依此理由
斷定,此世界以道德為最勝與最優。」繼云:「此即如是言之,如毒蛇不咬不加害於
人,得有德者之名,依此理由,道德乃為最勝與最優。」彼稱讚道德,唱次之偈:
世間德無上 實德為最優
試觀劇毒蛇 不殺名有德
如是菩薩以此偈為王說法,捨諸欲為聖出家之身。入雪山地方,得五種之通力,
八種之禪定,生梵天界中。
結分 世尊述此法語後,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王之從者是今王之從者,司
祭即是我。」
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,對一行道德試驗之婆羅門所作之談話。據
傳,彼仕拘薩羅王,受三歸,確保五戒,通三吠陀之極意,王云:「彼乃有德者。」
對彼表特別之敬意。彼思惟:「此王對予較對他諸婆羅門付之敬意,更為多分尊敬。
第九章 飲酒品 一三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七 一三四
究竟國王對予所生之族姓、地位、學藝、成就之殊勝而付以敬意耶?抑或因予有德
而付以敬意耶?予將為試驗以觀之。」某日,彼侍候王後,於歸家途中,由一看庫官
之室,擅自取一伽瓦巴那(金貨)持去;看庫官為對彼婆羅門表示敬意,未發一言,
而自坐著。翌日,彼又奪兩伽瓦巴那而去,看庫官與前日相同,與以默忍。第三日,
彼捆取一握之伽瓦把那(金幣),於是看庫官向彼云:「貴君三度奪大王之寶。」彼三
度高聲喊叫:「速捕盜大王之寶賊!」不久,諸人由各處出,向彼云:「汝至今日止,
長久期間為有德者之狀!」於是二三度對彼毆打,縛彼引渡至國王之前。王悔恨悲痛
云:「婆羅門!汝何故為不德之行耶?」於是命令處刑。婆羅門:「大王!予非盜
賊!」王:「然則何故由看庫官之室奪取伽瓦巴那金幣耶!」婆羅門:「大王!予受大
王尊敬為予之出生或其他而對予多分表示敬意耶?抑或為予之德行耶?予為試驗而
為此也。然今予確已承知予之受大王敬意乃為予之德行,而非為予之出生及其他。
請王依刑法處罰,依此理由,使予斷定此世以德行為最勝與最優!予為與此德行相
370 應,若居家隨思耽欲,則不能完成,予今日往祇園於佛所出家。請王許可!」彼得王
之允許,向祈園而去。爾時彼之親族及朋友知人等集合攔阻,皆不果而還。
彼往佛所請求出家,出家得受五戒,不廢修行,益修觀行,達阿羅漢果。彼往
佛之所云:「尊師!予出家已達其極!」彼向佛說明得果之事。彼之說明此得果之
事,已為比丘眾所遍知。
某日,比丘等集於法堂,比丘等云:「諸位法友!某隨仕國王之婆羅門,試自己
之德行,得王之許可而出家,今已達阿羅漢果。」彼等稱讚彼之德行。佛來其處,問
曰:「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語集於此處?」彼等曰:「如是如是之語。」佛言:「汝等
比丘!試己之德而出家,使己得救者,非只此婆羅門,前生之賢人等,試自己之德
而出家,亦使自己得救。」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。
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城梵與王治國時,菩薩為王之司祭,彼對施物等並不煩心,
彼只專念己之德行,堅守五戒。王對彼較其他婆羅門更為多分尊敬等等,一切皆與
前文所述者相同。役吏縛菩薩引渡至國王之所,行至中途時,見弄蛇者當街弄蛇,
彼等捉蛇之尾,捕蛇之頭,圍繞於己之首上。菩薩見此問曰:「汝等捉蛇之尾,捕蛇
之頭,圍捲汝首,蛇咬汝等,將失性命。」弄蛇者云:「婆羅門!蛇有道德,品行端
正,非如無道德者;而汝自身,無道德與品行,盜王之寶而為賊,被捕縛而引渡。」
第九章 飲酒品 一三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七 一三六
於是彼思惟:「蛇尚不咬不加害於人,得有德者之名。而況於人乎?此世界再無較道
371 德為最高尚者。」
爾後,彼被伴引至王前,王:「汝等牽此者來為何?」臣:「大王!此為盜王寶之
賊。」王:「如此,依王法與以處罰。」波羅門:「大王!予非盜賊。」王:「汝何故盜
取伽瓦巴那金幣!」婆羅門如前之言所述,一切申訴明白後,向王云:「予依此理由
斷定,此世界以道德為最勝與最優。」繼云:「此即如是言之,如毒蛇不咬不加害於
人,得有德者之名,依此理由,道德乃為最勝與最優。」彼稱讚道德,唱次之偈:
世間德無上 實德為最優
試觀劇毒蛇 不殺名有德
如是菩薩以此偈為王說法,捨諸欲為聖出家之身。入雪山地方,得五種之通力,
八種之禪定,生梵天界中。
結分 世尊述此法語後,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王之從者是今王之從者,司
祭即是我。」
Kritik dan saran,hubungi : cs@sariputt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