羚羊本生經
Kuruṅgamigajātaka (Ja 206)
(菩薩═鹿)
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,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。時佛耳聞提婆欲
努力害佛,佛云:「汝等比丘,提婆欲殺害我,非自今日始,前生即已如是。」於是
佛為說過去之因緣。
153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,菩薩為一羚羊,近於一湖水某叢林中營造
棲家。同一湖水距離不遠之樹頂棲一啄木鳥,湖水之中,為龜棲處。此三者互為親
第六章 那塔木達魯哈品 一五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八 一五二
愛之友誼,共同居住。爾時有一獵鹿師,巡迴森林之中,於湖水飲水處發現菩薩之
足跡,彼以革紐製作一如鐵鎖縛足之圈套,佈置而去。菩薩於夜初更為飲水而來,
陷入套中,發出悲鳴。樹上之啄木烏及水中之龜,聞聲而至,彼等思案:「如何搶救
吾友。」啄木鳥謂龜曰:「君有齒,可斷其套,我可設計使彼不來,我等二人奮鬥,
以救吾友。」彼為說明此事唱第一之偈:
一 革紐為鎖套 龜以齒斷切
我引彼獵夫 使勿來此處
於是龜開始以齒嚙其革紐,啄木鳥飛往獵師所住之村。獵師於夜過將明之時,
持劍準備出發,鳥知其將欲出發,於正門出口處大聲鳴叫,以羽搏打獵師顏面。獵
師為此不吉之鳥所擊打,折返家中,暫時就寢,不久又取劍準備出發,鳥判斷前此
由正門出口出發,此次必由裏門出口出發。於是大聲鳴叫飛向裏門,向獵師之面撲
154 打。獵師兩度被打自謂:「此不吉之鳥,不欲使我出發。」於是回返,至太陽昇起寢
臥,然後再行出發。
鳥於此時,至急飛返,向菩薩告知獵師將至。此時龜已只餘一革紐未斷,其餘
均已咬開,然而龜齒破裂流血,已不堪應用。菩薩見獵師持劍,如電光之速奔來,
於是掙斷革紐,逃入森林之中,鳥則飛落於樹頂,只有龜之力弱,當場橫臥,獵師
放龜入袋中,掛於殘枝之上。菩薩轉來,見龜已被捕,[思:] 「友人之生命,不可
不救。」但體弱力盡,出現於獵師之前;師以其力弱,執劍向菩薩追殺,菩薩既不遠
離,亦不接近,與獵師同入林中。菩薩韜晦足跡,由他道如疾風歸來,以角挑落布
袋,於地上破壞,將龜引出,啄木鳥亦由樹上降下。菩薩對兩者忠告:「予之生命,
得君等之蔭助挽救,君等已盡友者之所應為。今獵人歸來,將捕捉君等,因此,啄
木鳥君!汝可攜帶子女他往,龜先生!君應早入水中。」彼等均如菩薩之言而行。
於是佛等覺者唱第二之偈:
155 二 龜游入水中 羚羊入森林
樹梢啄木鳥 遠伴子等去
獵師歸來至其住處,不見一物,手持破袋,心情持重,回歸自家而去。彼三友
於有生之間,相互信賴不破,各各從其業報而行。
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,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獵師是提婆達多,啄木鳥是舍
第六章 那塔木達魯哈品 一五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八 一五四
利弗,龜是目犍連,羚羊即是我。」
註 1 此本生譚所表現的薄浮雕在帕魯浮特地方,見南傳藏第二十八卷插圖第四十四。
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,對提婆達多所作之談話。時佛耳聞提婆欲
努力害佛,佛云:「汝等比丘,提婆欲殺害我,非自今日始,前生即已如是。」於是
佛為說過去之因緣。
153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,菩薩為一羚羊,近於一湖水某叢林中營造
棲家。同一湖水距離不遠之樹頂棲一啄木鳥,湖水之中,為龜棲處。此三者互為親
第六章 那塔木達魯哈品 一五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八 一五二
愛之友誼,共同居住。爾時有一獵鹿師,巡迴森林之中,於湖水飲水處發現菩薩之
足跡,彼以革紐製作一如鐵鎖縛足之圈套,佈置而去。菩薩於夜初更為飲水而來,
陷入套中,發出悲鳴。樹上之啄木烏及水中之龜,聞聲而至,彼等思案:「如何搶救
吾友。」啄木鳥謂龜曰:「君有齒,可斷其套,我可設計使彼不來,我等二人奮鬥,
以救吾友。」彼為說明此事唱第一之偈:
一 革紐為鎖套 龜以齒斷切
我引彼獵夫 使勿來此處
於是龜開始以齒嚙其革紐,啄木鳥飛往獵師所住之村。獵師於夜過將明之時,
持劍準備出發,鳥知其將欲出發,於正門出口處大聲鳴叫,以羽搏打獵師顏面。獵
師為此不吉之鳥所擊打,折返家中,暫時就寢,不久又取劍準備出發,鳥判斷前此
由正門出口出發,此次必由裏門出口出發。於是大聲鳴叫飛向裏門,向獵師之面撲
154 打。獵師兩度被打自謂:「此不吉之鳥,不欲使我出發。」於是回返,至太陽昇起寢
臥,然後再行出發。
鳥於此時,至急飛返,向菩薩告知獵師將至。此時龜已只餘一革紐未斷,其餘
均已咬開,然而龜齒破裂流血,已不堪應用。菩薩見獵師持劍,如電光之速奔來,
於是掙斷革紐,逃入森林之中,鳥則飛落於樹頂,只有龜之力弱,當場橫臥,獵師
放龜入袋中,掛於殘枝之上。菩薩轉來,見龜已被捕,[思:] 「友人之生命,不可
不救。」但體弱力盡,出現於獵師之前;師以其力弱,執劍向菩薩追殺,菩薩既不遠
離,亦不接近,與獵師同入林中。菩薩韜晦足跡,由他道如疾風歸來,以角挑落布
袋,於地上破壞,將龜引出,啄木鳥亦由樹上降下。菩薩對兩者忠告:「予之生命,
得君等之蔭助挽救,君等已盡友者之所應為。今獵人歸來,將捕捉君等,因此,啄
木鳥君!汝可攜帶子女他往,龜先生!君應早入水中。」彼等均如菩薩之言而行。
於是佛等覺者唱第二之偈:
155 二 龜游入水中 羚羊入森林
樹梢啄木鳥 遠伴子等去
獵師歸來至其住處,不見一物,手持破袋,心情持重,回歸自家而去。彼三友
於有生之間,相互信賴不破,各各從其業報而行。
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,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獵師是提婆達多,啄木鳥是舍
第六章 那塔木達魯哈品 一五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八 一五四
利弗,龜是目犍連,羚羊即是我。」
註 1 此本生譚所表現的薄浮雕在帕魯浮特地方,見南傳藏第二十八卷插圖第四十四。
Kritik dan saran,hubungi : cs@sariputt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