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師本生經
Kumbhakārajātaka (Ja 408)
[菩薩=遊行者]
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,對煩惱之調伏所作之談話,此事於水本生
譚 1(第四五九)中將為說明。當時舍衛城有五百之同朋出家,住於黃金敷成之祇
園精舍,於午夜中起色慾想;佛對自己之弟子等夜三度、晝三度,一晝夜間六次設
法,宛如雌鳥護卵、犁牛護尾、母之愛兒、隻眼者守眼,與以看守,隨時調伏起來
之煩惱。佛於當日之午夜中,觀察祇園精舍,知比丘等慾想之動向,佛思:「此等比
丘之間所起之煩惱成熟,將破羅漢性之根本,故我今調伏彼等之煩惱,使彼等之羅
漢性顯現。」佛由香室出,呼長老阿難命之曰:「汝集合住於黃金敷成之精舍比丘諸
376 人。」大眾集合已,佛坐於所設之座,佛言:「汝等比丘!心中為所起之煩惱所左右,
實為不正,實則煩惱增大,如仇敵坐大,導致破壞。比丘對如何微細之煩惱,亦必
須調伏。古之賢者對僅只微細之業因,尚加注意,調伏心中所起之煩惱,達辟支佛
之境界。」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。
主分 昔日,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,菩薩生於波羅奈之郊外某陶師之家庭。
彼達成年,建立家計,得子與女,依陶師之工作養育妻子。
爾時,迦陵訛國之捺多布羅市有名伽蘭多之王,彼與諸多之從者往庭園,在園
第二章 健陀羅品 二一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二○
門之處見結有美麗果實之菴羅樹,彼於乘坐象之背上伸手摘取一房(一串),入於園
內,坐於華麗石之玉座,與分某些可得者後,自食菴羅之果。於王取菴羅果之後,
大臣婆羅門家長等思惟他人亦將來取,於是由彼樹上擊落菴羅果食之,如此屢次前
來,登樹用棒敲擊,折落樹枝,甚至未熟之實,亦均食之無遺。
王於庭園,遊樂終日,黃昏乘嚴飾之象背而歸之途中,見彼菴羅樹,由象身降
下,往樹之根部,眺望彼樹自思:「此樹於晨起見之,尚結實纍纍不倦之態,非常美
麗,今其果實被奪而擊毀,失去光彩而立。」王再往其他場所眺望時,見未結果實之
其他菴羅樹,王再思考:「此菴羅樹未結果實,如寶石裸山之美麗,然此樹為結果實
377 而遭不運。如此家庭之生活,實亦類似此木,出家生活實類似無實之樹;富裕者有
恐怖,貧困者無恐怖,予亦必須為不實之樹。」如是彼以果樹為所緣,立於樹之根元,
熟思三性 2,而完成觀念,得辟支佛智慧,於是王思:「胎囊今由予脫落,於三界斷
除繫縛,淨化輪迴之污積,淚海乾,骨壁破落,予已無再生之繫縛。」但彼仍為一切
裝飾所飾而站立。爾時大臣等言曰:「大王!陛下已十分長期之間站立矣。」王答曰:
「予非為王,予為辟支佛。」大臣云﹕「大王!辟支彿非如王之姿態。」王云﹕「然彼等
為如何之狀?」彼等答:「剃除鬚髮,著袈裟衣,與家族種族不相親近,如風吹過之
雲,或如由羅喉遁逃之月,住於雪山之上香醉山洞窟之中,大王!辟支佛乃如是者。」
爾時王揚起其手,觸摸其頭,消去俗人之象徵,表現沙門之形:
三衣與鐵缽 剃刀針帶紐
水囊共八物 比丘慎適應
所謂僧之資具附於身上。彼立於空中向大眾說法,然後通往虛空,向高峰雪山
中難陀姆羅洞窟而去。
於健陀羅國得叉尸羅市有名那迦吉王,在赴高殿玉座之中央時,一婦人兩腕嵌
有鏤鑽寶石之腕環,與彼坐離甚近,正研磨馥郁之香。王見之自思:「此等寶石之腕
環離開之時,互相不觸,亦無音聲。」王凝目注視。爾時彼女將腕環由右手嵌入左手,
378 以右手集香,開始磨細,而在左手之腕環與他環相觸而出音。王見此二腕環互相接
觸而出音之事,自思:「相離則此腕環互不相觸,然與他物相觸則出音;恰如其狀,
此等生存者相離,則無接觸之事,亦無出音之事,彼等為二為三,相互接觸,則造
成喧囂。予支配迦濕彌羅與健陀羅二王國之住民,而予亦應如單一之腕環,不支配
第二章 健陀羅品 二二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二二
他人,而只住於支配自己。」彼以腕環之摩擦為對象,居於座上,熟思三性,完成觀
念,得辟支佛之智慧。餘事如前所說。
毘提訶國之彌提羅市有名尼彌之王,朝食後,為大臣所圍繞,開窗下望街路。
爾時一鷹由屠場取來一片之肉,飛至空中,數隻兀鷹與他鳥一同,到處包圍此鷹,
為食物而用嘴啄、翼打、足踏,鷹不堪己之被擊,棄離其肉,為他鳥所取;餘鳥棄
擊此鷹,追擊他鳥,彼亦放棄之時,他者更又取彼,而彼等亦同樣啄彼。
王見彼等眾鳥自思:「任何一鳥,取肉者即有苦痛,任何一鳥,放棄者即有幸福;
任誰貪五欲者即有苦惱,不然者即有幸福。此等之事,實多物之普通現象,然予有
379 六千之後宮,予如鷹之放棄一片之肉,而棄捨五欲之樂,則可生為幸福。」而彼不斷
充分考慮,熟思三性,完成觀念,得辟支佛之智慧。餘事如前所說。
於北部般遮羅國堪匹拉市有名頓穆迦王,朝食之後,為一切裝飾所飾,由大臣
等圍繞,開窗下望宮廷。爾時,牝牛之小舍門戶啟開,牡牛等由小舍出來,為愛欲
追逐一隻牝牛,而持有銳利角之一匹大牡牛,見一隻牡牛之來,燃起愛欲之嫉妒,
用彼之銳角,突向彼之股間,由突裂開口之處,內臟跳出,彼當場死亡。王見此自
思:「此等生物,以動物為始,為愛欲而受苦痛,此牡牛因愛欲而死,他之生物亦依
愛欲而被困擾。予必須捨棄困擾此等生物之愛欲。」彼立而熟思三性,完成觀念,得
辟支佛之智慧。餘事如前所說。
其後某日,此四人之辟支佛,思行乞遊行之時,出難陀姆羅洞窟,於阿耨達
湖水中,使用可以潔齒之蒟醬楊子,注意潔[淨]身體,立於(雄黃)平原整頓下
衣,著衣執缽以神通力昇至虛空,踏五色之雲,在波羅奈郊外路程不遠之處降落,
而於適當場所掛衣,執缽進入市外,連續乞食,遂來至菩薩之門前。菩薩見彼等歡
喜,請彼等入其家,設座使坐,與彼等洗水 3, 供堅軟美味之食物,然後坐於一面,
敬禮僧伽之長老已,問曰:「尊師!貴師之出家生活,美妙非常,感官甚淨,膚色澄
380 清;觀如何之對象使貴師得入比丘阿闍梨之出家生活?」而如彼向僧伽長老之尋
問,向其他長老等處亦來尋問。爾時彼等四人對彼:「予等為如是之國,如是之市,
如是之王。」云云之狀,告以由世間隱遁之理由,順次各唱一偈:
一 我見一株菴羅樹 林中色深善豐熟
結實纍纍為樹害 徹見其理為比丘
第二章 健陀羅品 二二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二四
二 名工磨治寶石環 婦人磨香掛兩腕
兩環接觸鳴鏗鏘 徹見其理為比丘
三 只有一鳥持腐肉 數多眾鳥向圍攻
彼為肉餌被擊打 徹見其理為比丘
四 牛草之中自負行 我見牡牛美有力
彼為愛慾遭觸斃 徹見其理為比丘
381 菩薩聞各各之偈云:「善哉,尊師!此諸對象與貴師等出家相應。」彼向各各之
辟支佛呈讚許之詞,而彼聞四人之說法後,對家庭生活頓失希望。辟支佛歸去之時,
朝食過後,安樂而坐,菩薩呼妻言:「吾妻!四人辟支佛等棄國出家,無何等執著,
亦無障礙,得出家生活快樂之味而生活;然予依工資而生活,家庭生活竟有何用?
請汝留於家中,面對兒女之煩勞。」彼唱次之二偈:
五 迦陵訛王伽蘭多 健陀羅王那迦吉
毘提訶王名尼彌 般遮羅王頓穆迦
彼等捨棄諸王位 無罪出家成辟支
六 此等總皆集如神 赫赫光輝如火焰
婆伽梵 4!我亦獨自欲遊行 所有諸欲皆捨棄
382 彼妻聞彼之言云:「因貴君聞辟支佛之說教,予亦在此家庭不能滿足。」為唱次
之一偈:
七 今正無此更優時 貴教於我後難得
婆伽梵!我今亦欲獨遊行 如鳥由手被釋放
菩薩聞彼女之言,默然不語。然彼女瞞過菩薩,欲先行出家,彼女云:「貴君!
予往水槽取水,請君照看子女。」有如行往其處,取壺而出,彼女往市外苦行者之前
而出家。
菩薩知彼女不歸之事,自行養育子女,其後彼等稍長,理解事物之時 5,使彼
383 等試為炊飯之任,某日稍硬、某日稍軟、某日甚好、某日甚劣、某日毫無鹽氣、某
日味則過鹹。兒童語其父曰:「父親!今日飯硬、今日飯軟、今日甚好、今日無鹽、
今日則鹽氣過重。」菩薩云:「誠然,愛兒!」菩薩自思:「此諸子女已知生煮、善煮、
有鹽、無鹽,彼等可適應自己之性而為生活,予應出家。」然後彼託付子女於親族,
第二章 健陀羅品 二二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二六
彼出家入仙人之道,住於市外。
如是每日往波羅奈乞食之比丘尼(菩薩之前妻)見彼而相談:「尊者!子女等依
付貴君已被殺耶?」菩薩云:「予未殺子女等,予於彼等心已知事物時出家;汝未看
顧彼等而出家自樂。」於是為唱最後之偈:
八 彼等分別生與煮 已知鹽辛鹽氣無
知諸事物予出家 任行爾事予亦行
如是彼教誡比丘尼使彼女離去,彼女亦信受教誡,向菩薩告別,往彼女欲去之
處。實則自當日之後,彼等互相再未會面,菩薩依禪定得神通成為應生梵天界之身。
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,說明聖諦之理--說聖諦之理竟,五百比丘成阿羅漢
--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之女是蓮華色尼,子是羅喉羅童子,遊行尼是
羅喉羅之母,遊行者即是我。」
註 1 事,底本為 vatthu,乃 vatthu 之誤。
2 三性(Tini lakkhanani)即三法印,指諸行無常、一切苦、諸法無我。
3 洗水 dakkhinodaka 為「貴水」,尊敬而準備之水,為洗手足之水,故名洗水。
4 婆伽梵 Bhaggavi,從註,婆伽梵即菩薩妻之名。
5 事物之理解,底本為 attano ayanaya janana-samatthatam 「對自己道之理解」,即對
自己生活道之理解義,故譯「事物之理解」。
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,對煩惱之調伏所作之談話,此事於水本生
譚 1(第四五九)中將為說明。當時舍衛城有五百之同朋出家,住於黃金敷成之祇
園精舍,於午夜中起色慾想;佛對自己之弟子等夜三度、晝三度,一晝夜間六次設
法,宛如雌鳥護卵、犁牛護尾、母之愛兒、隻眼者守眼,與以看守,隨時調伏起來
之煩惱。佛於當日之午夜中,觀察祇園精舍,知比丘等慾想之動向,佛思:「此等比
丘之間所起之煩惱成熟,將破羅漢性之根本,故我今調伏彼等之煩惱,使彼等之羅
漢性顯現。」佛由香室出,呼長老阿難命之曰:「汝集合住於黃金敷成之精舍比丘諸
376 人。」大眾集合已,佛坐於所設之座,佛言:「汝等比丘!心中為所起之煩惱所左右,
實為不正,實則煩惱增大,如仇敵坐大,導致破壞。比丘對如何微細之煩惱,亦必
須調伏。古之賢者對僅只微細之業因,尚加注意,調伏心中所起之煩惱,達辟支佛
之境界。」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。
主分 昔日,梵與王於波羅奈治國時,菩薩生於波羅奈之郊外某陶師之家庭。
彼達成年,建立家計,得子與女,依陶師之工作養育妻子。
爾時,迦陵訛國之捺多布羅市有名伽蘭多之王,彼與諸多之從者往庭園,在園
第二章 健陀羅品 二一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二○
門之處見結有美麗果實之菴羅樹,彼於乘坐象之背上伸手摘取一房(一串),入於園
內,坐於華麗石之玉座,與分某些可得者後,自食菴羅之果。於王取菴羅果之後,
大臣婆羅門家長等思惟他人亦將來取,於是由彼樹上擊落菴羅果食之,如此屢次前
來,登樹用棒敲擊,折落樹枝,甚至未熟之實,亦均食之無遺。
王於庭園,遊樂終日,黃昏乘嚴飾之象背而歸之途中,見彼菴羅樹,由象身降
下,往樹之根部,眺望彼樹自思:「此樹於晨起見之,尚結實纍纍不倦之態,非常美
麗,今其果實被奪而擊毀,失去光彩而立。」王再往其他場所眺望時,見未結果實之
其他菴羅樹,王再思考:「此菴羅樹未結果實,如寶石裸山之美麗,然此樹為結果實
377 而遭不運。如此家庭之生活,實亦類似此木,出家生活實類似無實之樹;富裕者有
恐怖,貧困者無恐怖,予亦必須為不實之樹。」如是彼以果樹為所緣,立於樹之根元,
熟思三性 2,而完成觀念,得辟支佛智慧,於是王思:「胎囊今由予脫落,於三界斷
除繫縛,淨化輪迴之污積,淚海乾,骨壁破落,予已無再生之繫縛。」但彼仍為一切
裝飾所飾而站立。爾時大臣等言曰:「大王!陛下已十分長期之間站立矣。」王答曰:
「予非為王,予為辟支佛。」大臣云﹕「大王!辟支彿非如王之姿態。」王云﹕「然彼等
為如何之狀?」彼等答:「剃除鬚髮,著袈裟衣,與家族種族不相親近,如風吹過之
雲,或如由羅喉遁逃之月,住於雪山之上香醉山洞窟之中,大王!辟支佛乃如是者。」
爾時王揚起其手,觸摸其頭,消去俗人之象徵,表現沙門之形:
三衣與鐵缽 剃刀針帶紐
水囊共八物 比丘慎適應
所謂僧之資具附於身上。彼立於空中向大眾說法,然後通往虛空,向高峰雪山
中難陀姆羅洞窟而去。
於健陀羅國得叉尸羅市有名那迦吉王,在赴高殿玉座之中央時,一婦人兩腕嵌
有鏤鑽寶石之腕環,與彼坐離甚近,正研磨馥郁之香。王見之自思:「此等寶石之腕
環離開之時,互相不觸,亦無音聲。」王凝目注視。爾時彼女將腕環由右手嵌入左手,
378 以右手集香,開始磨細,而在左手之腕環與他環相觸而出音。王見此二腕環互相接
觸而出音之事,自思:「相離則此腕環互不相觸,然與他物相觸則出音;恰如其狀,
此等生存者相離,則無接觸之事,亦無出音之事,彼等為二為三,相互接觸,則造
成喧囂。予支配迦濕彌羅與健陀羅二王國之住民,而予亦應如單一之腕環,不支配
第二章 健陀羅品 二二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二二
他人,而只住於支配自己。」彼以腕環之摩擦為對象,居於座上,熟思三性,完成觀
念,得辟支佛之智慧。餘事如前所說。
毘提訶國之彌提羅市有名尼彌之王,朝食後,為大臣所圍繞,開窗下望街路。
爾時一鷹由屠場取來一片之肉,飛至空中,數隻兀鷹與他鳥一同,到處包圍此鷹,
為食物而用嘴啄、翼打、足踏,鷹不堪己之被擊,棄離其肉,為他鳥所取;餘鳥棄
擊此鷹,追擊他鳥,彼亦放棄之時,他者更又取彼,而彼等亦同樣啄彼。
王見彼等眾鳥自思:「任何一鳥,取肉者即有苦痛,任何一鳥,放棄者即有幸福;
任誰貪五欲者即有苦惱,不然者即有幸福。此等之事,實多物之普通現象,然予有
379 六千之後宮,予如鷹之放棄一片之肉,而棄捨五欲之樂,則可生為幸福。」而彼不斷
充分考慮,熟思三性,完成觀念,得辟支佛之智慧。餘事如前所說。
於北部般遮羅國堪匹拉市有名頓穆迦王,朝食之後,為一切裝飾所飾,由大臣
等圍繞,開窗下望宮廷。爾時,牝牛之小舍門戶啟開,牡牛等由小舍出來,為愛欲
追逐一隻牝牛,而持有銳利角之一匹大牡牛,見一隻牡牛之來,燃起愛欲之嫉妒,
用彼之銳角,突向彼之股間,由突裂開口之處,內臟跳出,彼當場死亡。王見此自
思:「此等生物,以動物為始,為愛欲而受苦痛,此牡牛因愛欲而死,他之生物亦依
愛欲而被困擾。予必須捨棄困擾此等生物之愛欲。」彼立而熟思三性,完成觀念,得
辟支佛之智慧。餘事如前所說。
其後某日,此四人之辟支佛,思行乞遊行之時,出難陀姆羅洞窟,於阿耨達
湖水中,使用可以潔齒之蒟醬楊子,注意潔[淨]身體,立於(雄黃)平原整頓下
衣,著衣執缽以神通力昇至虛空,踏五色之雲,在波羅奈郊外路程不遠之處降落,
而於適當場所掛衣,執缽進入市外,連續乞食,遂來至菩薩之門前。菩薩見彼等歡
喜,請彼等入其家,設座使坐,與彼等洗水 3, 供堅軟美味之食物,然後坐於一面,
敬禮僧伽之長老已,問曰:「尊師!貴師之出家生活,美妙非常,感官甚淨,膚色澄
380 清;觀如何之對象使貴師得入比丘阿闍梨之出家生活?」而如彼向僧伽長老之尋
問,向其他長老等處亦來尋問。爾時彼等四人對彼:「予等為如是之國,如是之市,
如是之王。」云云之狀,告以由世間隱遁之理由,順次各唱一偈:
一 我見一株菴羅樹 林中色深善豐熟
結實纍纍為樹害 徹見其理為比丘
第二章 健陀羅品 二二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二四
二 名工磨治寶石環 婦人磨香掛兩腕
兩環接觸鳴鏗鏘 徹見其理為比丘
三 只有一鳥持腐肉 數多眾鳥向圍攻
彼為肉餌被擊打 徹見其理為比丘
四 牛草之中自負行 我見牡牛美有力
彼為愛慾遭觸斃 徹見其理為比丘
381 菩薩聞各各之偈云:「善哉,尊師!此諸對象與貴師等出家相應。」彼向各各之
辟支佛呈讚許之詞,而彼聞四人之說法後,對家庭生活頓失希望。辟支佛歸去之時,
朝食過後,安樂而坐,菩薩呼妻言:「吾妻!四人辟支佛等棄國出家,無何等執著,
亦無障礙,得出家生活快樂之味而生活;然予依工資而生活,家庭生活竟有何用?
請汝留於家中,面對兒女之煩勞。」彼唱次之二偈:
五 迦陵訛王伽蘭多 健陀羅王那迦吉
毘提訶王名尼彌 般遮羅王頓穆迦
彼等捨棄諸王位 無罪出家成辟支
六 此等總皆集如神 赫赫光輝如火焰
婆伽梵 4!我亦獨自欲遊行 所有諸欲皆捨棄
382 彼妻聞彼之言云:「因貴君聞辟支佛之說教,予亦在此家庭不能滿足。」為唱次
之一偈:
七 今正無此更優時 貴教於我後難得
婆伽梵!我今亦欲獨遊行 如鳥由手被釋放
菩薩聞彼女之言,默然不語。然彼女瞞過菩薩,欲先行出家,彼女云:「貴君!
予往水槽取水,請君照看子女。」有如行往其處,取壺而出,彼女往市外苦行者之前
而出家。
菩薩知彼女不歸之事,自行養育子女,其後彼等稍長,理解事物之時 5,使彼
383 等試為炊飯之任,某日稍硬、某日稍軟、某日甚好、某日甚劣、某日毫無鹽氣、某
日味則過鹹。兒童語其父曰:「父親!今日飯硬、今日飯軟、今日甚好、今日無鹽、
今日則鹽氣過重。」菩薩云:「誠然,愛兒!」菩薩自思:「此諸子女已知生煮、善煮、
有鹽、無鹽,彼等可適應自己之性而為生活,予應出家。」然後彼託付子女於親族,
第二章 健陀羅品 二二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二六
彼出家入仙人之道,住於市外。
如是每日往波羅奈乞食之比丘尼(菩薩之前妻)見彼而相談:「尊者!子女等依
付貴君已被殺耶?」菩薩云:「予未殺子女等,予於彼等心已知事物時出家;汝未看
顧彼等而出家自樂。」於是為唱最後之偈:
八 彼等分別生與煮 已知鹽辛鹽氣無
知諸事物予出家 任行爾事予亦行
如是彼教誡比丘尼使彼女離去,彼女亦信受教誡,向菩薩告別,往彼女欲去之
處。實則自當日之後,彼等互相再未會面,菩薩依禪定得神通成為應生梵天界之身。
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,說明聖諦之理--說聖諦之理竟,五百比丘成阿羅漢
--而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之女是蓮華色尼,子是羅喉羅童子,遊行尼是
羅喉羅之母,遊行者即是我。」
註 1 事,底本為 vatthu,乃 vatthu 之誤。
2 三性(Tini lakkhanani)即三法印,指諸行無常、一切苦、諸法無我。
3 洗水 dakkhinodaka 為「貴水」,尊敬而準備之水,為洗手足之水,故名洗水。
4 婆伽梵 Bhaggavi,從註,婆伽梵即菩薩妻之名。
5 事物之理解,底本為 attano ayanaya janana-samatthatam 「對自己道之理解」,即對
自己生活道之理解義,故譯「事物之理解」。
Kritik dan saran,hubungi : cs@sariputt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