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車王本生經
Dasarathajātaka (Ja 461)
[菩薩═賢者]
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,對某父亡之地主所作之談話。彼於父亡之
時,為愁嘆所打擊,放棄一切工作,只為悲泣。佛於晨起眺望世間,觀彼已達預流
124 果之狀態,於是翌日,佛往舍衛城步行托缽,食已,遣去諸比丘等,只一年少沙門
隨行,前往彼家。交談而坐,佛以愛語問曰:「優婆塞!汝悲痛耶?」「唯然,世尊!
父亡之悲,使予逼惱。」佛言:「優婆塞!昔之賢人如實知八世間法 1 時,而無絲毫
之悲痛。」佛應彼之乞求,說過去之事。
第十一篇 二六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一 二六四
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,有十車大王其人,捨惡行以正義治國,彼之一萬六
千夫人之最年長第一之后,產有二王子及一王女。長子名羅摩賢者,次子名相童子,
王女名清涼。
其後第一之后歿,王為彼女之死而悲嘆,由大臣注意營辦彼女之葬式,王又以
其他夫人置於第一后之地位。彼女甚合王意,至受寵愛。彼女其後妊娠,注意胎兒,
產一王子,名芭拉陀童子,王愛此一王子,謂后曰:「予與汝任何選擇之物。」彼女
接受其言亦暫置之。然童子七歲之時,彼女至王前云:「大王!汝前許予子可選擇任
何之物,今請與彼。」「王后!汝可選擇所欲之物。」「大王!請讓予子繼承王位。」王
彈指 2 曰:「汝死惡婆!予之二王子如日之光輝,汝殺彼等,則汝子之王位有望。」
彼女為王叱責,心甚恐懼,回返自己后室,然其後數日,屢屢向王乞求王位。
然王不與彼女所選之物,王自思:「婦人者乃不知恩之反逆者,彼女或偽為製造
予之書信,或偽行賄賂使殺王子。」於是彼呼王子近前,談此事情:「吾子等!汝等
住於此處實甚危險,汝等往鄰國或往森林,於予死荼毘時返來繼承屬我家族之王位。」
125 又呼占相師前來詢問自己壽命之期限,彼等云︰「有十二年之壽命。」王聞之云︰「吾
子等!今後十二年來揭王之天蓋 3。」彼等云:「謹遵王命。」向父涕泣拜辭,出王宮
而去。王女清涼亦云:「予亦願隨兄等一同前往。」向父乞假,悲泣而去。
彼等三人由多人圍繞出離王城,多人歸去,三人次第入於雪山,向有水而又易
得種種樹實之處結庵,依果實彼等三人維繫生命而活。
相賢者與清涼女對羅摩賢者請求云:「兄長如我等父執地位,請住此庵,予等持
樹實前來養育兄長。」得兄之同意。自此以來,羅摩賢者,殘留其處,餘者持種種果
實養彼。
如是彼等以種種果實生活居住之時,十車大王過於心懸王子等,第九年而歿。
后於王之葬儀畢,為自己之子揭示天蓋,大臣等云:「天蓋之主現住森林之中。」不
與王位。芭拉陀童子云:「予將往森林伴出予兄羅摩賢者揭示王之天蓋。」彼執王之
五種標章 4,整飾四種軍隊 5,到達彼之住所,於不遠之處安置陣營,於相賢者與
清涼女往森林時,彼入於庵之境內,羅摩賢者於門如善據黃金之像毫無怖畏安樂
而坐。彼行近其前,禮拜而坐於一方,告以王所發生之事,與大臣等一同稽顙涕泣。
羅摩賢者決無悲傷亦無涕泣,彼之五官一無變化。
第十一篇 二六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一 二六六
芭拉陀於黃昏泣而坐時,他之二人持種種之樹實歸來,羅摩賢者自思:「彼等尚
126 在年幼,彼等尚無如予之了解事物之智慧,因此忽然告以『予等之父已歿』,彼等將
不堪悲痛,心臟破裂,予以方便使彼等下入池中而立,使之聞此突然發生之事。」於
是向彼等指示前方一池云:「汝等時常不歸,此為汝等之懲罰,下入此水中而立。」
唱前半之偈云:
一(A)如何?相弟與清涼 汝等下水立
彼等依兄之言,即下往水中而立。時彼向彼等告以發生之事,唱殘餘之半偈:
一(B)十車王崩去芭拉陀所云
彼等聞父死之報告而氣絕,彼再語彼等,彼等再度氣絕,如是三度氣絕,大臣
由池中將倒臥之彼等運出,使坐於地上。彼等蘇息之時,一切諸人相互涕泣悲漢而
坐。
爾時芭拉陀童子自思:「予之兄姊相童子與請涼女聞父之死,悲痛不堪,然羅摩
賢者竟無悲泣,彼不悲之原因究竟為何?予將向彼聞見。」於是彼詢問而唱第二之
偈:
二 羅摩依據何威力 應悲痛時汝不悲
汝聞父死不悲痛 苦惱何不征服汝?
時羅摩賢者以自己不悲之理由向彼說明:
三 任人如何多悲嘆 難為之事無奈何
如何有智有慧者 空自悲痛使自苦
127 四 青年與老人 愚人與賢者
富者與貧者 任人皆死去
五 譬如熟果實 恐怖其常落
生死諸人人 常有死畏怖
六 晨會諸人人 夕有不見者
夕會多人人 晨有不見者
七 愚人害自己 空自徒悲嘆
多齎諸利益 賢者應為此
八 身瘦顏色褪 一切自己害
第十一篇 二六七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一 二六八
死者不復蘇 悲嘆竟無益
九 譬如家燃燒 依水可滅消
有智有聞慧 賢人亦如是
急起止悲哀 如風散飛綿
一○ 一人之死一族生 一切生類實如是
若人能依第一義 皆有關連共互住
一一 是故賢者多聞者 洞察此世與他世
人死悲痛雖大事 知法心意自無苦
一二 此我親族不施捨 養育彼等使受樂
我善護持其餘者 此為智者之所行
依此等偈,彼說明世之無常。
129 集會之諸人聽聞羅摩賢者說明世無常之說法,均止住悲痛。
而後芭拉陀童子禮拜羅摩賢者云:「請兄受承波羅奈都之王位。」「吾弟!汝可與
相童子及清涼女伴往執行政治。」「吾兄!汝如何?」「吾弟!父王告予『逾十二年返
來為政』,予若今往,違背父言,今後三年將往。」「其間誰掌政治?」「汝可為之。」
「否,予等不能為。」羅摩賢者云:「如是,於予歸前,以此履物治之。」於是脫下自
己之草鞋與之。彼等三人取履物禮拜賢者,由多人圍繞,往波羅奈之都。
130 彼之履物於三年問執掌政治,大臣等置草鞋於鳳輦乘,決定訴訟。若決定惡時,
則履物相互擊打,見履物之指示,再改正決定;若決定正當,則履物無音而靜止。
賢者經過三年,出森林達波羅奈之都,入於御苑。童子等知彼返來之事,彼等
由大臣等圍繞前往御苑,以清涼女為第一之后,行二人之灌頂式。菩薩摩訶薩於是
即位,乘嚴飾之車,為多人圍繞而入都,右旋為禮,昇至善月王宮之大廣間,自此
以來,彼於一萬六千年間,以正義而為政治,昇往天界。
一三 羅摩為政治 一萬六千年
有首如螺貝 6 政治大臂者
此為現等覺者之偈,說明其訊息。
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,說明聖諦之理──說明四諦竟,此地主達預流果──佛
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十車大王是淨飯大王,母是摩訶摩耶夫人,清涼女是羅
第十一篇 二六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七○
喉羅之母,芭拉陀是阿難,相童子是舍利弗,徒眾是佛之徒眾,羅摩賢者即是我。」
註 1 八世間法 attha lokadhamma :一、得(labha)二、不得(alabha)三、稱(yaso)
四、譏(ayaso)五、毀(ninda) 六、譽(pasamsa)七、樂(sukham)八、苦(dukkham)。
2 彈指,嘲弄人時或叱責人時所作之表示。
3 揭天蓋乃即王位之意。
4 王之五標章 panca rajakakudhabhandani 一、扇(valav1jani),二、冠(unhisa),
三、劍(khagga),四、天蓋(chatta),五、履物(paduka)。
5 四種之軍隊 Caturangin1:一、象兵(hattharuha),二、馬兵(assaruha,anika-t
tha),三、車兵(rathika),四、步兵(pattikarika)。
6 「螺貝之首」(kambu-g1vo)註為「似黃金之相首」(suvannalingasadisag1vo),此在
Stede 辭典中釋為 having a neck shaped like a shell,i.e. in spirals,having lines
or folds,considered as lucky。英德兩譯亦有類似之說明。
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,對某父亡之地主所作之談話。彼於父亡之
時,為愁嘆所打擊,放棄一切工作,只為悲泣。佛於晨起眺望世間,觀彼已達預流
124 果之狀態,於是翌日,佛往舍衛城步行托缽,食已,遣去諸比丘等,只一年少沙門
隨行,前往彼家。交談而坐,佛以愛語問曰:「優婆塞!汝悲痛耶?」「唯然,世尊!
父亡之悲,使予逼惱。」佛言:「優婆塞!昔之賢人如實知八世間法 1 時,而無絲毫
之悲痛。」佛應彼之乞求,說過去之事。
第十一篇 二六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一 二六四
主分 昔日於波羅奈之都,有十車大王其人,捨惡行以正義治國,彼之一萬六
千夫人之最年長第一之后,產有二王子及一王女。長子名羅摩賢者,次子名相童子,
王女名清涼。
其後第一之后歿,王為彼女之死而悲嘆,由大臣注意營辦彼女之葬式,王又以
其他夫人置於第一后之地位。彼女甚合王意,至受寵愛。彼女其後妊娠,注意胎兒,
產一王子,名芭拉陀童子,王愛此一王子,謂后曰:「予與汝任何選擇之物。」彼女
接受其言亦暫置之。然童子七歲之時,彼女至王前云:「大王!汝前許予子可選擇任
何之物,今請與彼。」「王后!汝可選擇所欲之物。」「大王!請讓予子繼承王位。」王
彈指 2 曰:「汝死惡婆!予之二王子如日之光輝,汝殺彼等,則汝子之王位有望。」
彼女為王叱責,心甚恐懼,回返自己后室,然其後數日,屢屢向王乞求王位。
然王不與彼女所選之物,王自思:「婦人者乃不知恩之反逆者,彼女或偽為製造
予之書信,或偽行賄賂使殺王子。」於是彼呼王子近前,談此事情:「吾子等!汝等
住於此處實甚危險,汝等往鄰國或往森林,於予死荼毘時返來繼承屬我家族之王位。」
125 又呼占相師前來詢問自己壽命之期限,彼等云︰「有十二年之壽命。」王聞之云︰「吾
子等!今後十二年來揭王之天蓋 3。」彼等云:「謹遵王命。」向父涕泣拜辭,出王宮
而去。王女清涼亦云:「予亦願隨兄等一同前往。」向父乞假,悲泣而去。
彼等三人由多人圍繞出離王城,多人歸去,三人次第入於雪山,向有水而又易
得種種樹實之處結庵,依果實彼等三人維繫生命而活。
相賢者與清涼女對羅摩賢者請求云:「兄長如我等父執地位,請住此庵,予等持
樹實前來養育兄長。」得兄之同意。自此以來,羅摩賢者,殘留其處,餘者持種種果
實養彼。
如是彼等以種種果實生活居住之時,十車大王過於心懸王子等,第九年而歿。
后於王之葬儀畢,為自己之子揭示天蓋,大臣等云:「天蓋之主現住森林之中。」不
與王位。芭拉陀童子云:「予將往森林伴出予兄羅摩賢者揭示王之天蓋。」彼執王之
五種標章 4,整飾四種軍隊 5,到達彼之住所,於不遠之處安置陣營,於相賢者與
清涼女往森林時,彼入於庵之境內,羅摩賢者於門如善據黃金之像毫無怖畏安樂
而坐。彼行近其前,禮拜而坐於一方,告以王所發生之事,與大臣等一同稽顙涕泣。
羅摩賢者決無悲傷亦無涕泣,彼之五官一無變化。
第十一篇 二六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一 二六六
芭拉陀於黃昏泣而坐時,他之二人持種種之樹實歸來,羅摩賢者自思:「彼等尚
126 在年幼,彼等尚無如予之了解事物之智慧,因此忽然告以『予等之父已歿』,彼等將
不堪悲痛,心臟破裂,予以方便使彼等下入池中而立,使之聞此突然發生之事。」於
是向彼等指示前方一池云:「汝等時常不歸,此為汝等之懲罰,下入此水中而立。」
唱前半之偈云:
一(A)如何?相弟與清涼 汝等下水立
彼等依兄之言,即下往水中而立。時彼向彼等告以發生之事,唱殘餘之半偈:
一(B)十車王崩去芭拉陀所云
彼等聞父死之報告而氣絕,彼再語彼等,彼等再度氣絕,如是三度氣絕,大臣
由池中將倒臥之彼等運出,使坐於地上。彼等蘇息之時,一切諸人相互涕泣悲漢而
坐。
爾時芭拉陀童子自思:「予之兄姊相童子與請涼女聞父之死,悲痛不堪,然羅摩
賢者竟無悲泣,彼不悲之原因究竟為何?予將向彼聞見。」於是彼詢問而唱第二之
偈:
二 羅摩依據何威力 應悲痛時汝不悲
汝聞父死不悲痛 苦惱何不征服汝?
時羅摩賢者以自己不悲之理由向彼說明:
三 任人如何多悲嘆 難為之事無奈何
如何有智有慧者 空自悲痛使自苦
127 四 青年與老人 愚人與賢者
富者與貧者 任人皆死去
五 譬如熟果實 恐怖其常落
生死諸人人 常有死畏怖
六 晨會諸人人 夕有不見者
夕會多人人 晨有不見者
七 愚人害自己 空自徒悲嘆
多齎諸利益 賢者應為此
八 身瘦顏色褪 一切自己害
第十一篇 二六七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一 二六八
死者不復蘇 悲嘆竟無益
九 譬如家燃燒 依水可滅消
有智有聞慧 賢人亦如是
急起止悲哀 如風散飛綿
一○ 一人之死一族生 一切生類實如是
若人能依第一義 皆有關連共互住
一一 是故賢者多聞者 洞察此世與他世
人死悲痛雖大事 知法心意自無苦
一二 此我親族不施捨 養育彼等使受樂
我善護持其餘者 此為智者之所行
依此等偈,彼說明世之無常。
129 集會之諸人聽聞羅摩賢者說明世無常之說法,均止住悲痛。
而後芭拉陀童子禮拜羅摩賢者云:「請兄受承波羅奈都之王位。」「吾弟!汝可與
相童子及清涼女伴往執行政治。」「吾兄!汝如何?」「吾弟!父王告予『逾十二年返
來為政』,予若今往,違背父言,今後三年將往。」「其間誰掌政治?」「汝可為之。」
「否,予等不能為。」羅摩賢者云:「如是,於予歸前,以此履物治之。」於是脫下自
己之草鞋與之。彼等三人取履物禮拜賢者,由多人圍繞,往波羅奈之都。
130 彼之履物於三年問執掌政治,大臣等置草鞋於鳳輦乘,決定訴訟。若決定惡時,
則履物相互擊打,見履物之指示,再改正決定;若決定正當,則履物無音而靜止。
賢者經過三年,出森林達波羅奈之都,入於御苑。童子等知彼返來之事,彼等
由大臣等圍繞前往御苑,以清涼女為第一之后,行二人之灌頂式。菩薩摩訶薩於是
即位,乘嚴飾之車,為多人圍繞而入都,右旋為禮,昇至善月王宮之大廣間,自此
以來,彼於一萬六千年間,以正義而為政治,昇往天界。
一三 羅摩為政治 一萬六千年
有首如螺貝 6 政治大臂者
此為現等覺者之偈,說明其訊息。
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,說明聖諦之理──說明四諦竟,此地主達預流果──佛
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十車大王是淨飯大王,母是摩訶摩耶夫人,清涼女是羅
第十一篇 二六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 二七○
喉羅之母,芭拉陀是阿難,相童子是舍利弗,徒眾是佛之徒眾,羅摩賢者即是我。」
註 1 八世間法 attha lokadhamma :一、得(labha)二、不得(alabha)三、稱(yaso)
四、譏(ayaso)五、毀(ninda) 六、譽(pasamsa)七、樂(sukham)八、苦(dukkham)。
2 彈指,嘲弄人時或叱責人時所作之表示。
3 揭天蓋乃即王位之意。
4 王之五標章 panca rajakakudhabhandani 一、扇(valav1jani),二、冠(unhisa),
三、劍(khagga),四、天蓋(chatta),五、履物(paduka)。
5 四種之軍隊 Caturangin1:一、象兵(hattharuha),二、馬兵(assaruha,anika-t
tha),三、車兵(rathika),四、步兵(pattikarika)。
6 「螺貝之首」(kambu-g1vo)註為「似黃金之相首」(suvannalingasadisag1vo),此在
Stede 辭典中釋為 having a neck shaped like a shell,i.e. in spirals,having lines
or folds,considered as lucky。英德兩譯亦有類似之說明。
Kritik dan saran,hubungi : cs@sariputt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