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者本生經
Dūtajātaka (Ja 478)
[菩薩═婆羅門]
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,為讚嘆自身之智慧所作之談話。比丘等
集於法堂,相互談稱:「諸位法友!試觀十力尊,巧用種種方便之事:對同族之子難
陀,使見天女之群,與以阿羅漢位;對小旅人,與襤褸布片,與無礙辯同時,與阿
羅漢位;又,對鐵工匠之子,使見蓮華,與阿羅漢位等等。以種種方便導諸眾生。」
佛出其處問曰:「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語,集於此處?」比丘白佛:「如是如是。」
佛言:「汝等比丘!如來『依是而如是』,善知方便、巧用方便,非自今始,前生亦
巧於方便。」於是,為說過去之事。
主分 昔日,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,國中少量之黃金皆無,此乃因國王壓
制其國人民,完全將財寶集中之故。菩薩爾時生於住迦尸國某村之婆羅門族,彼於
成年赴得叉尸羅,彼思:「向師尊謝禮之金,事後以正當行乞得來,持此而行事。」
於是,就某阿闍梨修習學問。學終時,向阿闍梨云:「師尊!予為得向貴君謝禮之金
第十三篇 九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二 九四
而去。」如此發願後而出發。彼於國中正當平等而行乞,求得謝禮之金,漸漸積得七
尼伽 1 之金貨:「以此獻予師尊。」彼行至途中,乘舟欲渡恒河,但因其舟顛覆,黃
金完全落水。彼自思:「國中得金之事,今為其難,再次求索向師尊謝禮之金,時已
225 甚遲。今如坐於恒河堤上斷食如何?如此,自己斷食之事,不久能為王所知,由彼
差某大臣前來,自己與此等諸人緘口不言,則王必自身前來,予將由王直接獲得向
師謝禮之禮金。」
於是,彼坐於恒河堤上。彼著上衣,將祭祀用之紐結,放置於外面,自己如安
置黃金之像,坐於銀色均平之砂上。多數之人見彼斷食而坐,問彼:「因何而坐?」
彼則一言不發;次日,於城門近處某村,諸人聞彼之坐而斷食之事,出動前來問彼,
但彼無語,彼等見彼之面容憔悴,悲痛而去。第三日,都中之人前來;第四日,市
長由都中來;第五,王之家臣等來;第六日,王遣廷臣等,然彼尚無言。第七日,
終於王生恐怖,來至彼所,而問彼唱第一之偈:
一 予曾為爾遣使者 婆羅門!恒河之岸為冥思
爾不作答彼等問 爾何秘密為苦思?
摩訶薩聞此云:「大王!予只向能為取除苦事之人發言,其他之人,皆為無用。」
於是,唱次之七偈:
二 迦尸國之增養者 若爾亦有苦之生
使爾不能脫苦者 爾勿對彼有語事
三 而今面對苦生者 彼由一面說苦情
若有如法脫苦者 彼對斯人知親愛
四 豺狼與鷹鷲 叫聲易了解
大王!人間之叫聲 比之了解難 2
226 五 於人應考慮 血緣與朋友
前者共相喜 後者終成敵
六 非時欲語彼之男 不能被問自苦事
斯者朋友變成敵 斯者利益反悲嘆
七 心無雜念知賢者 斯者可言知適時
對智者語諸苦痛 應發安穩具義言
第十三篇 九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二 九六
八 若還自己知無能 無有使我安泰法
賢者獨自耐苦痛 誠當常思慚與愧
227 如是摩訶薩以七偈向王說示法後,示以索取向師尊之禮金事,唱次之四偈:
九 數多王國吾彷徨 由市過市至王城
為索阿闍梨謝禮 大王!世間到處吾行乞
一○ 居士廷臣與長者 遍訪富有婆羅門
漸獲黃金七尼伽 不幸失去吾嘆惜,大王!
一一 大王!王之廷臣至 由吾心見思
不適除吾苦 不與彼等語
一二 大王!今王親駕至 由吾心見思
適能除吾苦 只斯與王語
王聞彼之言:「婆羅門!汝勿如此憂思,予為付出尊師之謝禮。」於是贈與失金
二倍之額。
佛為說明此事唱最後之偈:
一三 迦尸國之增養者 此處持信與彼人
贈與財貨成謝禮 十四尼伽與黃金
摩訶薩與王以教誡,並與師之禮金。王亦守彼之教,積布施等之福德,正行治
國。如斯二人各各從所為之業而逝去。
228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,佛言:「汝等比丘!此非自今始,前生即已如是善巧方
便。」於是,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之王是阿難,師尊是舍利弗,而其弟子
即是我。」
註 1 尼伽(nikkha)一種金幣,相當於十五蘇萬那(Suvanna)。
2 此四、五兩偈與四七六敏捷鵝本生譚之六、七兩偈相同。
序分 此一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,為讚嘆自身之智慧所作之談話。比丘等
集於法堂,相互談稱:「諸位法友!試觀十力尊,巧用種種方便之事:對同族之子難
陀,使見天女之群,與以阿羅漢位;對小旅人,與襤褸布片,與無礙辯同時,與阿
羅漢位;又,對鐵工匠之子,使見蓮華,與阿羅漢位等等。以種種方便導諸眾生。」
佛出其處問曰:「汝等比丘!汝等今有何語,集於此處?」比丘白佛:「如是如是。」
佛言:「汝等比丘!如來『依是而如是』,善知方便、巧用方便,非自今始,前生亦
巧於方便。」於是,為說過去之事。
主分 昔日,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,國中少量之黃金皆無,此乃因國王壓
制其國人民,完全將財寶集中之故。菩薩爾時生於住迦尸國某村之婆羅門族,彼於
成年赴得叉尸羅,彼思:「向師尊謝禮之金,事後以正當行乞得來,持此而行事。」
於是,就某阿闍梨修習學問。學終時,向阿闍梨云:「師尊!予為得向貴君謝禮之金
第十三篇 九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二 九四
而去。」如此發願後而出發。彼於國中正當平等而行乞,求得謝禮之金,漸漸積得七
尼伽 1 之金貨:「以此獻予師尊。」彼行至途中,乘舟欲渡恒河,但因其舟顛覆,黃
金完全落水。彼自思:「國中得金之事,今為其難,再次求索向師尊謝禮之金,時已
225 甚遲。今如坐於恒河堤上斷食如何?如此,自己斷食之事,不久能為王所知,由彼
差某大臣前來,自己與此等諸人緘口不言,則王必自身前來,予將由王直接獲得向
師謝禮之禮金。」
於是,彼坐於恒河堤上。彼著上衣,將祭祀用之紐結,放置於外面,自己如安
置黃金之像,坐於銀色均平之砂上。多數之人見彼斷食而坐,問彼:「因何而坐?」
彼則一言不發;次日,於城門近處某村,諸人聞彼之坐而斷食之事,出動前來問彼,
但彼無語,彼等見彼之面容憔悴,悲痛而去。第三日,都中之人前來;第四日,市
長由都中來;第五,王之家臣等來;第六日,王遣廷臣等,然彼尚無言。第七日,
終於王生恐怖,來至彼所,而問彼唱第一之偈:
一 予曾為爾遣使者 婆羅門!恒河之岸為冥思
爾不作答彼等問 爾何秘密為苦思?
摩訶薩聞此云:「大王!予只向能為取除苦事之人發言,其他之人,皆為無用。」
於是,唱次之七偈:
二 迦尸國之增養者 若爾亦有苦之生
使爾不能脫苦者 爾勿對彼有語事
三 而今面對苦生者 彼由一面說苦情
若有如法脫苦者 彼對斯人知親愛
四 豺狼與鷹鷲 叫聲易了解
大王!人間之叫聲 比之了解難 2
226 五 於人應考慮 血緣與朋友
前者共相喜 後者終成敵
六 非時欲語彼之男 不能被問自苦事
斯者朋友變成敵 斯者利益反悲嘆
七 心無雜念知賢者 斯者可言知適時
對智者語諸苦痛 應發安穩具義言
第十三篇 九五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部經典十二 九六
八 若還自己知無能 無有使我安泰法
賢者獨自耐苦痛 誠當常思慚與愧
227 如是摩訶薩以七偈向王說示法後,示以索取向師尊之禮金事,唱次之四偈:
九 數多王國吾彷徨 由市過市至王城
為索阿闍梨謝禮 大王!世間到處吾行乞
一○ 居士廷臣與長者 遍訪富有婆羅門
漸獲黃金七尼伽 不幸失去吾嘆惜,大王!
一一 大王!王之廷臣至 由吾心見思
不適除吾苦 不與彼等語
一二 大王!今王親駕至 由吾心見思
適能除吾苦 只斯與王語
王聞彼之言:「婆羅門!汝勿如此憂思,予為付出尊師之謝禮。」於是贈與失金
二倍之額。
佛為說明此事唱最後之偈:
一三 迦尸國之增養者 此處持信與彼人
贈與財貨成謝禮 十四尼伽與黃金
摩訶薩與王以教誡,並與師之禮金。王亦守彼之教,積布施等之福德,正行治
國。如斯二人各各從所為之業而逝去。
228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,佛言:「汝等比丘!此非自今始,前生即已如是善巧方
便。」於是,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:「爾時之王是阿難,師尊是舍利弗,而其弟子
即是我。」
註 1 尼伽(nikkha)一種金幣,相當於十五蘇萬那(Suvanna)。
2 此四、五兩偈與四七六敏捷鵝本生譚之六、七兩偈相同。
Kritik dan saran,hubungi : cs@sariputta.com